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作业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广东教学点; 时间:2020-07-03 15:41:53 ;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涉及生态环境本身,而是同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从相关的多个领域展开:第一,在生产领域,应大力发展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态经济,包括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第二,在消费领域,不管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有多高,都要倡导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反对奢侈浪费、非理性消费。第三,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注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等,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第四,在生态环境领域,要精心呵护树木、绿地、河流、湖泊和湿地,使它们成为人类居住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持良好的质量和状态。第五,在文化教育领域,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观念传播作为文化教育很重要的内容,既要加强学校教育,又要加强社会教育;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国外先进理念。第六,在法治建设和管理领域,要通过法律、政策、管理等综合手段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人类文明要进步,就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导致社会崩溃、文明衰退。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指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辩证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从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丰富了发展理念、拓宽了发展内涵,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已经充分体现在中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该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八大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着力解决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着力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等问题;构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构建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升华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应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环境改善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生态文明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需求的必然要求。人们在满足食物、水、住房等基本需求之后,对于安全、环境的需求必然上升。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重要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保护慢不得、等不起。必须把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1546926589688748.jpg                                                    1546408783703999.jpg         

(添加微信成为您的考研小助手 )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考研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