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作业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广东教学点; 时间:2020-09-30 10:48:13 ;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点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幸福生活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像人们总结的那样: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新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可见,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有关,是老百姓最基础最现实的考虑,所有人概莫能外。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果是我们继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那么生态环境只会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再高的GDP,再高的收入也不能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破坏了,民生也无从谈起。实现中国梦的有效手段非生态文明建设莫属,生态文明建设是要竭力构建一个以自然环境存量为基础、自然规律为规则,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此外,习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求当代人要理性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也要确保后代子孙可以平等使用环境资源,不能有“吃祖先饭、断后代路”的急功近利行为,要“留一片青山绿水给子孙后代”。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只有深刻认识到环境对国家对人民发展的深刻意义后,才能切实做出行动保护环境,才能拥有蓝天、碧水、青山、绿地。

二、正确处理“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的关系

习总书记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三、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法律是红线、法治是底线。任何人、任何组织不能触碰、不得突破。习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从建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入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法治手段、制度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来改善环境,并制定更加严格、公平、包容和面向长远的社会规范,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与现行法律和管理体制有效衔接,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制度化、有序化的轨道,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规范纳入宪法、民商法等法律中,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健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问责制度。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纳入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并加大考核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健全生态环境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问责制,建立分档分级的责任追究机制。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是最重要的。再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建设美丽新中国的现实需要,提出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其意义是巨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只有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筑牢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防护墙,“美丽中国”才能“梦想成真”。


1546926589688748.jpg                                                    1546408783703999.jpg         

(添加微信成为您的考研小助手 )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考研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