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论文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让孩子做最快乐的自己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在职教育网; 时间:2018-02-25 17:23:54 ; 浏览次数:

  让孩子做最快乐的自己

 一个四岁的小女孩骑在妈妈肚子上,晃呀晃。妈妈说,孩子你别晃,妈妈肚子里有个小弟弟。谁知道孩子听了晃得更凶。妈妈就问为什么,孩子说我想把小弟弟晃死,妈妈是我的。
看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评价小女孩?估计会一致指责孩子冷酷自私,指责那么小的孩子缺少人性。但发展心理学认为,故事中的小女孩在移除障碍,孩子的发展心理让她此时有了独占意识,谁阻碍了她的独占可能,她都会去想办法移除。至于“死去”,四岁的孩子并不理解什么含义,即使再大点的孩子,对“死亡”这个概念也不会太清楚。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事情就判断女孩冷酷自私,恐怕对这个孩子太不公平而且评价者表现得太武断。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在评价中,尽量少些指责,多些善意。那么,究竟怎样来看待这件事情?我们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
一、尊重幼儿认知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如果认准了这一点,老师们就会明白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教育应该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成绩是副产品而不是主要目标。教师的管理中,没有一点原则是放任,太多原则是“控制”。个人主观的非真理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必要奉若神灵的坚持,值得坚守且能够坚守的就是底线,老师只需要守住“底线”即可。比如诚实善良、有责任心、宽容等等。
看待幼儿应该充满善意,这个“善意”要求老师对幼儿有足够多的宽容,应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有一个一直贯穿的理念:严师出高徒。似乎只有严格,才能让孩子惧怕,才能有个好成绩。所以老师总是板着面孔,严格要求孩子的点点滴滴,大到学习,小到生活吃喝,还美其名曰“爱孩子”。其实这是“控制”,是典型的塑造。老师为什么喜欢“控制”喜欢“塑造”,传统观念是一方面,但更多的原因是老师在做压力转移。领导给的压力,客观环境的压力,这些都足以让老师心理上忍无可忍,潜意识去转移压力。结果,教育变成了功利的工具。
二、把握幼儿最近发展区
老师聚在一起最经常感叹的是“我们那时候是怎么样,现在的孩子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只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以至于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人间”。所以我现在还是一名缺少创意,缺少激情普普通通的老师。这样说似乎太“小人”,好像完全否认了老师的功劳。其实我是在剖析,老师眼中心中的传统概念的好孩子到底是不是好孩子。我最终明白了,我是好人,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应该具有求知欲,具有强大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这些在传统观念的好孩子身上几乎见不到踪影。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状况?毋庸置疑,和老师的“塑造”不无关系。
三、关注幼儿现阶段心理发展
教师大多喜欢控制孩子,给孩子制造恐惧感。可我们内心比谁都清楚,听话的孩子不见得就有个好未来。那为什么还要去用这个站不住脚的理论去恐吓孩子?源自教师的强大的功利心。长期恐吓的结果就是孩子失去安全感,显而易见,这是个得不偿失的做法。
没有那么多的期待,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这对于老师自身来说也是减轻压力的好办法。正当的期待,其实也是对孩子的宽容。
校园就是个象牙塔,教师只是这个象牙塔里堆砌出来的一块顽石而已。信与不信,事实如此。狭隘的思维,较窄的视野,再加上所谓的师道尊严,这些足以使教师们成为一个相当平庸的人。一个平庸的人怎么能教出优秀的人才?所以,不要按照你的要求来塑造孩子吧,不要非要控制你的孩子们,不要你是一只苹果,孩子就必须是一只苹果。孩子有自由生长的需要,有本来属于他们生长的特性,他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给他机会,让他灿烂,老师将光辉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