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论文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关于提高大学道德教育效果的思考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在职教育网; 时间:2018-03-07 09:40:00 ; 浏览次数:

 关于提高大学道德教育效果的思考

 摘要:当代大学中的道德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由社会、传统教育经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几方面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培育良好的道德环境,提高到的教育者的素质,探寻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建构合适的道德教育体系,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
 关键词: 大学  道德教育  效果

 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已经开展了很长的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其教育效果和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就如何提高大学的道德教育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大学道德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下,社会环境剧烈变化,有些变化导致核心价值观模糊,在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社会上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同时,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等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1]这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断的给大学道德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观念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建构。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利益、经纪人的个人利益更加得到社会的肯定和一定程度的强化。这种经济环境导致了人们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财富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个人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2]这样,怎样面对目前大的社会环境中的价值观偏缺问题,减少社会环因素对大学道德教育效果的削弱作用,就成为当前大学道德教育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演练和发展,早已经深深地根植于现实教育模式中。这种形式的教育在当代社会更大的生存压力下,一步一步演变成今天的灌输教育模式。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学习也变成一种生存下来的手段,而不是人生存的需要和目的。因此,为了讲究学习效率,不得不采用灌输教育以提高教学速度。这种教育模式只强调教学速度,而忽视教学质量。将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应用于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提高大学的道德教育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因素。
由于道德教育属于实践性教育,因此教育者良好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的示范,不仅会树立自身的威信,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心理接受程度。目前有少数教育者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出现道德言行的偏差,在教学和工作方面存有不足之处,这些使得学生对道德教育者产生不信任感,最终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效果。
新时期的大学生既受到传统的道德教育, 又亲身体验着各种新思潮的冲击, 对于思维易走极端、心理调节能力较弱、情感脆弱的大学生, 这些冲突造成了其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在无以调适的情况下, 部分大学生采取道德虚无、回避冷漠的态度, 在心理上对道德教育表现出抵触、不接受的定势。
二、提高大学道德教育的效果的对策
(一)、选择正确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在教育过程中,合理的教育目标应是让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有了合理良好的教育目标的指引,对于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接受心理的确立, 从而加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如果在教育过程中老是设立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教育目标,不仅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受教育者对目标的放弃,导致教育的失败。良好的道德环境,使受教育者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充满信心,阶段选择合理的教育目标,循序渐进,不断鼓励学生进步,并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坚持不断的向教育目标前进,从而提高对教育的接受度和质量,加强教育效果。
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 即包括学校建筑、学校环境、教学设施、校旗、校服等等学校表层形象的整体创设, 为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得以发展提供重要的外部条件;也要注重对学生在思想、学术等环境方面的建设,学会利用现代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等, 将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渗透和影响,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奋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提高道德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
强化道德教育者的榜样性。要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接受心理,首先应使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一种积极的认同态度。道德教育者的榜样性对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着较大作用。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与教育者本身的示范和人格魅力成正比关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规范,严谨敬业的职业道德、文明高雅的言谈举止以及思维上的敏锐性、处事上的公正性、作风上的果断性将赢得学生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加强着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并使得学生产生实际的积极效仿行为。
 加强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的素质。要加强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道德教育干部队伍。通过一些列措施来加强教育者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并使得其工作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从各个方面调动激励其工作主动性,努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另一方面,从道德教育者来说,也需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深入社会、深入学生,联系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使道德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
(三)、探索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自主接受道德教育、自然养成良好道德品格奠定基础。然后,道德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的引起,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欲望,才能变被动的强求接受为主动的自愿接受。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动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其次,要注重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不断进行道德实践活动,才能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最后,要向大学生宣传一定的法治精神,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还有赖于一定的法制建设。要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稳定的、完整的、有效的道德奖惩机制和道德激励机制,驱动道德规范的实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建章立制,狠抓落实,使道德教育工作在操作上有章可循,而且有章必行,违章必究。从制度建设上促进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度。
(四)、构建开放的大学德育体系
高校德育工作中应该强化德育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意识,使教师结合各学科教学的教学环节,围绕德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有针对地对学生实施德育,从而增强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力。同时,充分挖掘隐性课程,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形成学科渗透德育与传统教化德育相得益彰,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互补的大学德育体系,构建开放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