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论文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用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来源:华大在职研究生 作者:华大在职研究生; 时间:2018-04-19 09:46:50 ; 浏览次数:

 用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从教的几年里,使我感慨最深的就是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们是一所地区级小学,享受着本地的一些好的教育资源,但是每当我们走出这个城市,看到一些大的省会城市,我会发现那里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所得到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都是我们这些地级学校无法达到的。这就使我想到了教育公平这个问题。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从小就可以接触到许多艺术的熏陶,技能的培养,非常优秀教师的细心照顾,但也有一些孩子却从小最基本的义务教育都达不到。关于公平这一永不过时的话题,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只要人类存在着阶级,这一讨论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公平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平?又怎样来保证公平?以及对教育公平的理解等问题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远未达成共识。正如博登海墨所说公平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可以随心所欲地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模样。当我们仔细辨认它并试图解开隐藏于其后的秘密时,往往会陷入困惑。然而教育不公平严峻的现状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公平正面临危机。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及缘起探究

()公平    在汉语中,《辞海》的注解公平即公正。《汉语大词典》中的定义是公正而不偏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平一词的定义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英语的公平fairness,的一般含义是公正而正直,不偏私,不偏见。 通常公平与公正、平等等词紧密相连,公平兼有对公正的追求和对平等的向往,公平需要以平等为基础的公正,同时也要求对公正带来的差异和不平等的关怀,以建立新的公正的平等基础。从公平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公平问题一直是公正与平等的要求之争,社会公平的每一次进步,均是二者之间张力的一次调和。总之,平等是公平的核心,公正是公平的内在要求,公平是平等与公平的统一体。同时公正是下种认知区域,而非一个点,借用价值规律的表达方式,我们也可以说公平是公正围绕平等上下波动,或用一个通俗的说法来理解这三个概念,即:在情理法上,平等是理,公正是法,公平是情。 

()教育公平    一般说来,教育公平内涵包括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1)教育起点公平,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如何,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一点由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2)教育过程公平,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同等的对待,如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条件,包括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是指同类学校的教育物质条件大体一致,师资力量水平与学校类型级别相符合,并与同类学校大体一致;主观方面是指公平的对待每一位不同背景的学生,并且根据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造成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3)教育结果公平,即学生的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其中,教育起点公平是前提和基础,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延续和进一步要求,同时也是教育结果公平的保障和奠基。由于教育结果公平的不好控制,当前主要集中在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两个方面。 

二、教育公平的现实问题及表现探察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我国教育重又走上正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这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也伴随着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日益凸显。 

()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农村教育薄弱    

教育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的大背景在教育上的反映,我国近20多年的经济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的高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创造了世界领先的贫富差距,体现分配公平指标的基尼系数已达045以上,超过国际警戒线,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如英、美、法(基尼系数03-04)和资本福利国家如挪威、瑞典(基尼系数02-03)。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仅远远大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也是中国历史上贫富差距空前大的时期。并且各地人均GDP、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十分明显,以 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4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差距甚至更大。但即便如此,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仍是扶强抑弱,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但实际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所谓上行下效,近年来省内又有按地市划线的办法出台。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照顾高校所在地城市考生的准则,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从而加剧子原本已经存在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所以才会有家长不惜孟母三迁的高考移民的泛滥。 

()阶层差别:关注弱势群体子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15人口占全部收入的514%,占有总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阶层的127倍。另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第三季度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调查结果,如果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商将全部调查户五等份分组,其中20%的高收入户占总收入的424%;20%的低收入户仅占总收入的65%,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1,差距相当大。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实际的教育收费不断增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社会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园中贫困生阶层不断扩大。对农村大量出现的流失辍学的调查显示,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人上不起学的第一位的原因。贫困阶层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种情况,农村的是绝对贫困阶层;城市则是原先的中等收入阶层降下来的失业者、退休者等,心理压力和相对剥夺感更大,社会影响力也更大。由于升学和进入好学校除了能力竞争之外,越来越依赖家长的社会关系、经济能力,弱势群体往往缺乏选择性,不同阶层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受增加。人为制造的示范窗口重点学校,走的是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挖空心思择名校,使教育不公出现代际传递的趋向。一些调查显示,在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存在明显差别。占人口90%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竞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据北京市招办统计:1990年北京市录取新生17248人,其中干部、军人、职员子女13474人,占78%;工农子女3561人,占21%。北大和清华两校招收的本科生中农村学生只占178%,与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近70%成鲜明对比。即便上大学,贫寒家庭的学生也以进入军校、师范、农林及一些冷门专业为主,更不要说毕业后就业结果的巨大差异了。 

()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性别差别主要表现在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导致女童教育的薄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这种思想观念已有很大改观,现在女性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的贫困边远地区。1997年,我国仍有145亿成人文盲,其中青壮年文盲3775万,70%为女性。在城市和高层次的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涉及用人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改变,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教育方面,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4(1991)。比较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类学校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是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另外我们应注意强势文化垄断的隐性不平等,使少数民族教育具有民族性。 

三、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探讨 

我认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应从思想、社会和教育本身三个层面来考虑: 

()思想层面公平之思 

在哲学意义上,公平是绝对的,变化的只是人们的公平感。相对公平理论以不确定性回避了终极理想性,既不能激发人们的公平需求,也无法指引人们对公平的追求。是骑墙派逃避实践的托辞。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时下最被提倡并被实际操作的《正义论》的作者罗尔斯教授的公平理论,他阐释为两个层次,包含了三个原则,简言之即(1)权利和自由平等原则。(2)机会平等原则及差别补偿原则。这蕴含了基本权利的平等和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两个方面。罗尔斯认为公平并不是要否认差别,而是要求将差别控制在合理和适当的程度。在基本权利和规则平等的基础上,要达到事实上的平等,需要以一种不平等为前提,即对先天有利者和不利者使用不同的标准和尺度,做到 适合于最少受惠者得最大利益,使最穷的人的状况尽可能变好。在事实上存在巨大的社会不平等的现实中,仅仅给予弱势群体一视同仁的对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补偿性原则,才能有效地减少不公平。 

()社会层面公平之基 

教育是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公平反过来也会促进社会公平的程度。教育公平,以包括教育的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两个方面。外部公平是一种形式公平,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它更多关涉的是社会问题,因而不能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解决。罗尔斯也认为: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更确切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在我国,当前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政策和法律 2001年至今,我国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改变了以前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债、分级管理、以乡镇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将义务教育的重心上移到县级政府。这种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对于缩小县级区域内的教育不平衡,无疑起着巨大作用,但仍需逐步上移,以继续推进更大区域内的平衡。努力消除城乡、重点校和普通校二元分割性的樊篱。加强社会调剂,完善国家对弱势群体子女的资助体系。在教育活动中,有学习困难的智障、残疾儿童属于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边远地区儿童等也属于相对的弱势群体。应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缩小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在义务教育普及上的差距,提高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制定鼓励高校招收贫困生的社会政策,采取奖、贷、助、补、减等一系列措施保证贫困生能够接受教育、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全面实行两免一补,使同在蓝天下的西部地区儿童和农民工子女都有学上。 

2.教育投入体制 。我国的教育投入量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CDP的比重很低。经过努力,近年来虽有较大改观,但情况仍不乐观。尽管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1998年仅为255%,1999年只有279%,2002年是332,2003年是328%,2004年则降至326%。如果按最新公布的我国总量计算,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的比重只有279%,远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目前,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国GDP比值约为62%,发展中国家为4%,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发展中国家还存在很大距离,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进而阻碍着实现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总之,构建教育公平需要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需要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要加强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幼儿教育、女性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等;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需要适合的、有效力的、稳定的、可操作的法制保障;需要教育经费向重点难点倾斜,完善招生就业制度,规范收费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政府对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层面公平之行 

 教育本身内部的公平也叫微观公平,包括教育观念公平、教育目标公平、课程设里公平、评价公平、教学过程公平等。它是一种质性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内质和精健,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教育学特征。 

1.教育结构多样化,以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结构单一、学制僵硬、各类教育之间的不衔接、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实用价值、教学难度过高等制度化教育的自身缺陷,产生对学生的排斥,是造成教育机会,尤其是学业成功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原因。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热点。除了更多地举办普通高中,应将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索综合高中模式。高等教育为适应大发展的需要,必须深入改革办学模式,更新教育内存,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等弹性化的灵活学制,使贫困学生能够通过分阶段学习自助地解决学费间题,以适应包括走读生、分阶段就学、停学创业、提前毕业等各类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应该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要避免有的腿长有的腿短;区域间、区城内、城乡间教育也必须协调发展,力争缩小差距;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也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发展局面。 

2.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中小学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必要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指导思想。由于重点学校制度和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将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完全违背义务教育的宗旨和教育公平价值的,也是当前推行免试升入小学、初中政策、实行素质教育的实际障碍。为了改善中小学教育的品质,使学校教育正常化,必须推行教育均衡化的政策。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经历过相似的发展阶段,实行过这一政策。可以考虑在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改造差校,首先实现小学教育水平的均衡化;然后,分阶段实现初中教育的均衡化。其基本措施包括:平均分配教育经费,使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公平地调配师资、校长,或实行定期轮换,以保证大致相同的师资水平;按学区平等地接受学生,使生源质量大致相似。 

3.建设终身教育体制 。教育公平的最终实现,依赖充分的教育机会,开放的、多元化的教育体制,灵活的学校制度。这需要我们构建终身教育的社会环境和体制,让每个想接受教育的人都能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通过勤奋学习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前世界各国面对知识经济挑战,都在倡导建立终身学习化社会。我国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提出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适宜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的内容。当然建立终身教育体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应当重视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职业培训和其它多种形式的教育;增加现行教育制度的弹性、选择性和适应性;开放教育系统,加强社会和公众参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化的教育体系。 

四、结束语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孜孜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中国这样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公众对不公平及其敏感,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正像中央编译局的金雁女士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公平电是硬道理。当然,对于教育公平,并不缺少发现的眼睛,而缺乏的是一种摧枯拉朽的行动。我们欣喜的得知,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确保占全国中小学生80%的16亿农村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陈至立国务委员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要求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做到四个统筹。我们多么希望看到,随着各项政策法规的落实,教育公平能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请您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谈谈怎样才能办好一所学校。

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必须与社会相适应:一方面,教育要受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起作用, 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对人才培养提出客观需求,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手段,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和改革变化的趋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经济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指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在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 经济问题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韪。只有用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八的分析,探索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 提出符合我国国情,论据充分,有说服力韵意见和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改进高等医学教育管理, 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才能使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当前,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研究教育经济问题, 应着重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中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例如,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规模,目前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较多,主要依据医师与人口之间的比例;而较少从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社会可能提供的投入和承受能力,分析社会的需求。

 在医学人才培养的层次上, 存在着追求高层次长学制的倾向;在专业结构上。专业越分越细。目前本科专业巳多达57种,而且还有要求增加的趋势。实践证明:人才培葬层次越高,分科越细, 毕业生越难于分配到基层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以至于很多人担心,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能否在国内留得住都成了问题。

 每所高等医学院校的规模以多大为宜。每个专业点应招收多少学生,才能既保证办学质量,又能收到最大的办学效益。

 在人才培养的途径上,成人补课性质的学历教育, 尚未见到有人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

 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短缺是高等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深八研究拓宽资金来源的途径和筹集办法的却很少。按照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 国家投资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目前, 国家对医学院校投入的教育事业费与理工科和综台大学同等对待。针对医学教育的特点,对医学生培养所需要的成本进行定量分析研究, 目前还是空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证据 有利于争取国家提高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投资标准,保证教学需要和提高教育质量。

 除了争取国家投资以外, 一些高等学校利用人才济济,知识密集的优势,扩大服务范围,兴办校办产业,开展技术转让,开拓资金来源,维持正常运转, 弥补国家教育投资的不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高等医学院校不同于工科学校和综合大学。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探讨自筹资金的可行性,是研究高等医学教育经济的重要课题。

 高等医学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分析公民的收入水平 探讨收取学费的可行性及收取标准,对于扩大教育经费来源,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人事和财务管理,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引起教育经费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职工人数过多,人员经费逐年上升,所占比例过大 一般占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事业费的嘶~60嘧。公用经费所占比例相应逐年缩小,影响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难于得到改善,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果扩大在校学生数量,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比例,走扩大外延的道路,可以争取国家投资, 发挥现有师资的潜力, 提高规模效益 但是,由于医学教育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学生在校期间约有5O%的时间是临床学习。增加学生人数,将加剧本来已经不足的教学床位紧张的状况,降低教学质量。另外 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整个高等教育的规模受到限制, 医学教育的规模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教育要遣应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不可能只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来决定。因此, 控制教职工的人数, 建立人才流动的正常的机制,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教育经费紧张的原因, 除了来源不足以外,浪费现象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例如,在贵重仪器使用上,无偿占有,单位所有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至在一个学校内,各单位互相攀比,重复购置,搞小而全 ,高等医学院校经费短缺原因探究及对策江西医学院邹良志矗等医学院校经费现状高等医学教育,学制长,课时多,教学过程申不但有大量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消耗,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的解翻用尸体,实验动物以及各种药品、试剂,在学生实习阶段,。由于实习分散, 还要支付一大笔费用。

 所以, 医学教育相对于其他专业教育来说,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所需的经费要更多一些。然而近些年来, 由于各种原因,医学院校的经费却显得异常的短缺和拮据,给医学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上,或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或受人际关系的影响,现有临床教学设施不能充分利用,面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新建附属医院。

 在财物管理上,由于措施不力,开支控制不严, 擅自提高开支标准, 公费医疗超支严重,委托培养及成人教育挤占国家任务教育费用等,加重了教育经费的紧张。因此,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人员和财务管理, 节约开支,避免浪费, 有很大潜力可挖。

 结合成本一效益分析, 开展医学教育评估。长期以来,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过多的强调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 办学不计成本,片面追求 高质量 缺乏从每生教育成本的角度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办学的实际效果。客观上引导学校一味向上伸手要投资,学校规模越大越好,专业设置越多越好, 办学层次越高越好,在校学习年限越长越好,不利于学校面向社会的客现需求, 根据具体条件把学校办好。

 按照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教育投资属于生产性投资。人才培养同其他生产一样, 存在着投入与产出问题。分析教育的成本效益, 目的是研究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在医学教育上进行成本效益评估, 目前尚缺乏完整的资料和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同时, 要逐步转变人们的现念,在教育发展改革上,树立经济现点,使高等医学教育事业主动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破解发展难题,再铸学校辉煌,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源于自身,我们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调整心态,增强信心,凝聚力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形成系统协调发展的能力,增强办学的实力与活力,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实现创建区域性一流现代开放大学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