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许多人相信媒体中的暴力增加了现实生活中的侵犯行为。你认为媒体增加了侵犯行为吗?为什么?假如你有一个富有攻击性的孩子,你可以做些什么事来调整你孩子的行为?
答:我认为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侵犯行为。原因如下: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有挫折挑动,侵犯线索的引发,个人特点及当时的情景等等。而媒体中的暴力可以从侵犯线索的引发及当时的情境来加以说明。与侵犯有联系的线索可能引起侵犯。伯格威茨(1975)指出人受到挫折以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无方向的。未分化的情绪唤起状态,这种情绪唤起状态是凭借环境刺激所提供的线索才能找到方向,从而导致侵犯行为。研究表明,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以及他人的侵犯行为均可作为线索而引起侵犯,武器通常与侵犯行为有关,看到武器可能引起受挫者表现更高水平的侵犯,伯格威茨的实验表明,在遭受挫折的被试中,观看武打电影者比观看中性电影者,对“学生”实行了更强的电击,表现出更强侵犯行为。
班杜拉认为大多数的侵犯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得的。由于观察了他人的侵犯行为,使个体获得了这种行为观念,而侵犯行为的观察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步骤才能发生作用。首先,观察者必须注意到榜样的侵犯行为,了解侵犯行为的特性。其次,观察者必须通过表象或语言符号有效地储存侵犯行为的模式;第三,观察者凭借表象或语言符号再现榜样的侵犯行为。第四,班杜拉区分了侵犯行为的获得与表现人们不愿意见得愿意将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而班杜拉通过“目睹侵犯行为的实验”证明了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不是先天的,而侵犯行为是榜样学习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计算机几乎进入了家家户户,而媒体此时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暴力电视、暴力新闻、暴力电影等借此机会进入了孩子的视野。麦克奎尔概述了美国有关大众媒介影响的研究。他指出,电视节目的暴力在过去10年中处于一个可怕的水平上。电视上的暴力镜头鼓励了人们的暴力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现场实验研究表明,观看暴力节目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暴力节目影响了儿童的行为、情绪、认知等各个方面。暴力电视为侵犯行为提供了榜样,改变了儿童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综上所述,媒体中的暴力增加了现实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如果我有一个富有攻击性的孩子,我会采取以下措施减少他的侵犯行为:
1.对孩子们进行公平对待,减少他的挫折感,公平是减少暴力的一种方法。
2.采取适当的惩罚,惩罚应相对重些,使其感到压力和痛苦,以及吸取教训,发现侵犯行为后要尽早进行惩罚,及时负强化,同时,惩罚必须具有针对性,惩罚量的大小要与他的严重程度相当。社会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畏惧惩罚往往可以控制自己的侵犯行为。在此之前,我会和他培养感情,让他知道我是爱他的,关心他的。
3.我也会及早的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让他明辨是非,同时,也会站在他的角度上感受他的痛苦
4.让其学会适当的释放侵犯性行为冲动,比如体育活动
5.控制暴力电视的观看,因儿童年龄小,经验少,更容易受到影响,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电视中的暴力节目并自觉的抵制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劝说宣传效果?回想一个你曾经试图劝说别人(或被别人劝说)的经历,结果如何?试用有关“社会态度”的知识,分析这次劝说为什么会成功(或为什么会失败)?
答:影响劝说宣传效果的因素可以从四个大方面谈起:
1.传递者的影响因素。传递者得威信、传递着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发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传递者的立场直接影响他们的说服效果。
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较大差异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信息如果引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来说会有利于说服。信息的倾向也是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对于一般公众,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比较好。
3.接受者方面的因素,包括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高的接受者不愿意转变态度。当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个体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说服。
4.情境因素,包括预先警告、分心重复等方面,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接受者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扰,从而促进态度转变;若分心干扰了接受者本身,使接受者不能获得沟通信息,就会削弱说服效果
前段时间我劝说学弟不要在考试时段焦虑,以失败告终,我把原因归结如下:
1.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与对方的思维结果相差很大,达不到预期效果;
2.信息多面化,有些偏题,谈考试焦虑的问题,我却谈到了朋友相处的话题,缺少针对性
采取方式不对,以短信聊天的方式对劝说本身也有不好的影响,面对面的去说服,会更具体、更3.有针对性,更引人注意
三.以自己的人际沟通为例,分析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却又不擅长交际的人,虽然这样,但我却有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我们之间很随意,可以什么都说,但对于陌生人来说,交际对于我是十分困难的,我不知道如何与其交流,或从什么地方谈起,针对自己的情况,从人际交往方面剖析:
人与他人交往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以消除孤独感、传递信息以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提高凝聚力、协调人际关系等。我之所以有这么多朋友是因为我做到了一个朋友该做到的事:真诚、随和等,这就是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具体体现在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人际关系是人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居于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的主要问题,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就不会产生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