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作业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广东教学点; 时间:2020-07-15 09:12:04 ; 浏览次数: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般从狭义上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表现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从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我国现在正处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

我们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成果就是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深远的使命担当,多次对生态文明作出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多达100余次,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取得积极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展现出旺盛生机和光明前景。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生,也是民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增长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正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千秋、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成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使我们付出沉重代价,能源紧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寻找新动能和处理老问题之间把握好力度,实现改革、发展、稳定和保护之间的平衡协调。健全环境预防体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政策体系,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模式,把环境保护真正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把生态环保培育成新的发展优势。

3、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原则,全面统筹,科学布局。构建科学合理格局,保证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改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水源地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保护耕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重点防治,集中力量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4、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完善经济社会法治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是最重要的。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对那些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责,而且应终身追责。

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的各类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1546926589688748.jpg                                                    1546408783703999.jpg         

(添加微信成为您的考研小助手 )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考研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