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论文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浅论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质性研究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在职教育网; 时间:2018-03-20 09:36:09 ; 浏览次数:

 浅论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质性研究

 教育需要研究,研究需要讲究方法,在方法的背后,有关于方法与研究对象是否适合的问题,还有支配和影响研究者取舍方法的信念、态度、思维方式及方法论方式上的倾向性等问题。建国五十年来,我国教育界逐步对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先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育科研,而后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来研究实践问题,最后走向了自身学科方法论的方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尤其是在北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出现了由以往重视定量研究转向重视“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趋势。在美国的教育领域,已有两份专门发表质性研究的教育学术期刊,许多教育杂志也刊登质性研究的结果。因此,在教育领域,研究方法也出现了一种“质性”取向。随着全球化浪潮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后现代理论群的影响,质性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方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质性研究方法开始普遍运用于教育研究中。本文将从质性研究方法的概念以及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必要性两个方面,对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一、质性研究
(一)质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 
 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质的研究方法定义为: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深入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取体验、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因而质性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人为关怀和平民意识。在自然情景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情景的参与,直面现实,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长期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质性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研究的操作规程,更是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自然运用,秉承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阐释学对主体间理解交流的钟情和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的尊重。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和叙事研究法。
 1、访谈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方法。它有以下特点:
(1)调查过程灵活。
 在调查中,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向被访者提出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访谈方法可以是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也可以是在集体环境中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获得被调查者关于问题的观点。这种调查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可行,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访谈调查是研究者与被调查者双方交流、双向沟通的过程。这种方式具有较大的弹性,研究者在事先设计调查问题时,是根据一般情况和主观想法制定的,有些情况不一定考虑十分周全,在访谈中,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反映,对调查问题作调整或展开。如果被调查者不理解问题,可以提出询问,要求解释;如果研究者发现被调查者误解问题也可以适时地解说或引导。
 访谈员与被访者直接交往或通过电话、上网间接交往,具有适当解说、引导和追问的机会,因此可探讨较为复杂的问题,可获取新的、深层次的信息。
(2)调查过程深入。
 研究者员与被调查者直接交往或通过电话、上网间接交往,具有适当解说、引导和追问的机会,因此可探讨较为复杂的问题,可获取新的、深层次的信息。
 另外,在面对面的谈话过程中,研究者员不但要收集被调查者的回答信息,还可以观察被调查者的动作、表情等非言语行为,以此鉴别回答内容的真伪以及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
(2)获取信息完整真实。
 访谈调查是研究者与被调查者直接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研究者的努力,使被调查者消除顾虑,放松心情,作周密思考后再回答问题,这样就提高了调查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访谈调查要事先确定访谈现场,研究者可以适当地控制访谈环境,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灵活安排访谈时间和内容,控制提问的次序和谈话节奏,把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这有利于被调查者能更客观地回答访谈问题。
 另外由于访谈流程速度较快,被调查者在回答问题时常常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因此所获得的回答往往是被调查者自发性的反应,这种回答较真实、可靠,很少掩饰或作假。
(3)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由于访谈调查的方式简单易行,即使被调查者阅读困难或不善于文字表达,也可以回答。在教育研究中,针对教育现象进行访谈,对象除了学生,还有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在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活环境的的人群范围里进行采样,有利于采集信息的丰富多样性,从而更具有可信性。
 2、定性观察法
 定性观察法是研究者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被观察的人或事所作的开放性观察。在定性观察中,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信息、获得更为完整的资料,并可以进行多次观察。它有以下几种特点:
(1)客观性
 观察法是研究者观察研究对象的一种活动。经由观察活动所收集的资料必须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如实反映客观对象,避免观察过程受到认知、情感等主观因素影响,所以保持观察活动的客观性,正是观察法客观性特点的体现。
(2)直观性
 观察活动是经由人的感觉及运用其他手段客观考察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对被观察的对象不加干预,让其保持自然状态,从而获得反映对象的原始、本来、真切的资料。观察研究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多次数观察客观对象,从而取得比较全面的直观资料。
(3)规划性
 研究者运用观察法进行的观察与日常生活中的观看活动是有区别的。在此观察活动中,研究者一般不向被观察者暴露自己想要了解什么和怎样了解。在观察时,研究者一定要按研究实施总体方案确定的目的与计划实施,即在观察之前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都是很明确的。
(4)敏锐性
 运用观察法进行科学研究的研究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情等进行细致观察,觉察其自然、真实的行为反应,结合深入交谈等定性研究方法,逐步深入其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及思想活动。
(5)目的性
 观察活动中,研究者注意到的是他的研究假设所指涉的重要特征,而排除了许多其他的观察项目,即研究者在观察中要做有意的选择。所以,无目的的“看见”不能算作观察。
 3、叙事研究法
 叙事研究法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领域,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描述和分析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来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理念,从中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研究具有:
(1)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工具。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没有教育的滋养,就没有教育事件产生的根由,所叙之事就无从叙起;没有对教育事件质的揭示,叙事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叙事研究的可能。叙事是为了研究,研究是为了剖析事件的质,解释现象背后的真实。因而,叙事正是在质的研究中展开、分析、描述并完成的。
(2)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
 教育故事是丰富的,也是平凡的。由于是教师所经历的事件,它会在教师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唤起感人的映象,并在叙事中让读者感受到教师灵魂深处的颤动,诱发读者发自内心感动的涟漪。从微观上说,这些生活故事对于教师个人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它是不可重复的,具有唯一性;从宏观上说,这些生活故事对于教育事业具有道德示范的慑人心魄的力量,它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
 教师的叙事研究,是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在故事的叙事中,解说者有时“在场”,有时“隐身”,在场的叙事更多地表现为解说者(研究者)夹叙夹议,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等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示出解说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隐身的叙事则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故事视作“社会真相”,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尽可能不夹杂解说者本人的判断,以使读者能凭借自己的“前见”对故事作出每个人独特的判断
(二)开展质性研究的意义 
 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以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方法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标志着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转换。当代教育研究越来越注重微观层面的教育现象,如个别学校、社区和少数人群的教育问题,质性研究是进行研究的最佳途径。质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某一具体文化背景中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案,还能防止直接搬用特定异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平面化分析,即用单一理论文本解释不同地域的教育现象。 
(三)质性研究的适用范围 
 质性研究所涵盖的范围包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类型——特殊性问题、过程性问题、意义类问题、情境类问题等等。
 特殊性问题:指的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所呈现的问题,研究只对这个个案本身进行探讨。 
 过程性问题:探究的是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将研究的重点放 在事情的动态变化上面。
 意义类问题:探讨的是当事人对有关事情的意义解释。
 情境性问题:探讨的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发生的社会现象。这类问题是质性研究者经常使用的问题。因为它们反映了质性研究的两个重要长处:(1)对被研究者的意义建构进行研究;(2)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 
 质性研究是对事物全面整体的理解,因此,比较适合应用到一些很难量化或者不能量化的教育现象中。例如,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教师的信念、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教育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科课程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焦虑心理等的研究。 
 此外,由于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对各方面材料的归纳分析,然后对被研究者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意义建构,其探讨的核心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它比较适合对较小的样本以及具体的对象进行研究,而在教育研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教学案例分析、特殊儿童教育以及学生个案分析”等的研究。 
 二、进行质性研究的必要性 
 质性研究在目前教育研究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也将在未来的教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将质性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将促进教育研究方法的完善,能够兼顾到学生群体中的特殊情况,了解个体尤其是特殊群体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质性研究要求研究者不断反思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反思研究者的视角、立场、判断和决定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质性研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能够使研究结果更深刻、更细腻,提高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逻辑性。       
 其次,长期以来,在教育研究中量的研究占据统治地位,而且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教师和学生很难参与到研究中来。质性研究方法的发展,因其可操作性强、“亲民化”等特点,为广大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当然,由于质性研究对于研究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将促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再次,质性研究将研究范围扩大、细化到个体,关注到弱小群体的发展,具有多样化的资料收集方式,尤其是访谈调查方式广泛运用到质性研究的各个层面,并将访谈内容进行笔录、录音、录像等,所记录的访谈资料,作为构建或复原历史原貌的重要史料文本,为后继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历史资料。社会各阶层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扩大了研究对象,教育研究更加平民化。广大教育一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到研究中,有利于更加深刻地反映教育现实,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的合理化和合情化,以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对人的独有特性的重视,使人的个性和人的社会活动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得以彰显,同时也有助于建构真正有利于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消除理论和实践的对立,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和实践。 
 质性研究方法作为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种全新方法,具有人性化、自然化的研究过程以及基于价值基础的研究理念,不仅仅是对“全球化”和“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以及对定量研究不足的弥补,还标志着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转换,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