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论文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析师生关系、课堂师生互动与教育成效的关系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在职教育网; 时间:2018-05-26 09:56:41 ; 浏览次数:

 析师生关系、课堂师生互动与教育成效的关系

 教师是社会上一类特殊的人,是“向学生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角色丛。因为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随着教育活动的时间、空间的变化,“教师与学生、教育内容以及各种教育环境之间构成不同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从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于时代的变迁,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也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深刻的变化。
 当前,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换,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时代教育的最强音。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视角出发,教师角色有以下新解。
(1)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导航者
(2)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3)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4)教师是因材施教者
 师生关系是学校众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素质如何。当前基础教育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生关系也有了一个新的诠释。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都把双方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他们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凭借教育教学媒体,共同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运行,有效地完成其任务。双方中若有一方打破这种共存关系,就会使教学秩序无法得以保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就不能进行,教师成为了无观众的个人独白,学生成了没有教师指导的纯自学活动。
 孔子的教学相长原则向我们诠释了师生关系的深刻内涵。“学然后知不足”使学生经过反思、内省懂得了知识的浩翰,明确了人生是一个不断将社会经验、人类文化遗产内化的过程,个体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知之少到知之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教然后知困”使教师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常流水”的道理,教师会暗下决心汲取更广泛的知识养份,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做到教学的举一反三,旁征博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把创新意识投射给学生、上世纪八十年代谈得最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的教师在理论上有很多的积淀,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我们今天要阐述的是在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改大背景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具有和已往不同的特质,是一种由单一向多元的更为立体的全方位创新品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新思考,指导和培养我们的学生,形成这样一个品质,当然学生也要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结合自身的实际形成相应的创新品质。
 学生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需要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应任务,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学生付出辛勤的劳动,这就需要学生处理好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关系,想方设法变学习为快乐的活动,从中体会到学会知识、增长了本领的乐趣。
 现在,很多学校提倡案例教学,觉得这样才能更好吸引学生课程注意力,使之更好的学习。因为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了,所有对于知识的汲取,不仅仅限于课本上所讲的,那么就要求老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例如《形体课程》,在课程上很多时候都要进行互动,单纯的教授动作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无趣,所以在课堂上我会加入许多模拟游戏环节,在学生即将疲惫时调动一下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注意力集中。在做动作时,首先采用教授法,让学生了解此动作,然后让学生练习,如果出现错误,就采用模拟式,对学生动作进行模仿,让她看到自己的错误,使之更好的改正,如果只采取讲授,学生可能无法直观看到自己的问题。这样互动起来,丰富了课堂气氛,学生还能够很好的学习。
 唐朝韩愈曾经讲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传统的教师观、教学观。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它强调了教师的威严和教学中自上而下不可逆转的教学方向,表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师生观:关注课堂师生的平等、民主,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新的人才观:关注“以人为本”而非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为本”。新的学习观:注重学生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主动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无奈地接受性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纵观这些观念的转变,我们直接能够感受到的是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行为中进行和完成。美国教育家杜威对传统教育有过这样的描述,教室里“一排排难看的课桌按几何顺序摆着挤在一起,以便尽可能没有活动的余地,课桌几乎全都是一样大小,桌面刚好放得下书籍、铅笔和纸,外加一个讲桌,几把椅子,光秃秃的墙,可能有几张图画。凭这些我们就能重新构成仅仅能在这种地方进行的教育活动。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因为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过是另外一种‘静听’,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依附于另一个人的心理”。“静听的态度是被动的、吸收的,他还意味着有一些现成的材料,……儿童要在最少的时间内接受这些教材,接受越多越好。”如今,我们的课堂布置形式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这并非关键问题,重要的是教育者能不能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做活生生的智慧动物来看待,注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情感因素,并将其看成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和极为重要的教育机制。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前提是要有“平民”意识,放下架子,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自己仅做为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互尊互爱”的关系。既肯定了“尊师”,也强调了“爱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行为,是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的培养和发展。我们都知道情感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情感交往的发展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教师能否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是否与学生情感上相通;学生是否被老师所喜欢和关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发展,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显得更重要。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就要放开“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架子,走下“神坛”,真诚地关心、爱护、理解、鼓励学生,以达到情感上的融洽。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今天,由于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学校德育工作的封闭性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受到巨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给学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产生了拜金主义、急功近利和享乐主义的负面影响。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在互联网中,学生讲接受大量形式多样的信息和新的技术,尽管我国对互联网的文化进行严格监管,但在Internet这无国界的信息网络里,污染青少年一代不健康的、无聊的东西还是随处可见,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这都是学校德育所面临的开放性、复杂性。
 运用于课堂的激励手段,较多是对学生活动给予肯定和鼓励。由于学生思想和知识的局限,学生的学习活动,尤其是自主学习活动,对自己内化的成果,往往是把握不住高与低、正与误;在加上中国传统教育,学生多是胆子小,不敢表现自己,更别说表现最真实的自己了。因此,当学生不能答疑时,讨论不发言时,老师不能就此批评学生,而是要雪中送炭,给予鼓励,使学生活跃起来。对积极参加活动的同学给予高度赞扬,对于那些稚嫩的想法、认识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是,也要给予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华盛顿有一句名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理解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课堂互动教学正是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精致灵动的“做”,不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讲究的是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正确理解并处理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关系,才能拥有真正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总之,师生互动是让老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宗旨,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而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课堂加以研究,付诸实践,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