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考试焦虑及其缓解对策
考试焦虑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以及家长、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症是焦虑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学生身上,而且是学生所面临现实而重大的问题,日益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强烈关注。
(一)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对考试的结果期望值过高是主要原因,“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学生的法宝”,尤其是在升学、毕业和高考等有重大意义的考试时,会产生较强烈的考试焦虑。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学习目标达不到,需要得不到满足,困难又无法克服,最终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障碍。
2、学校因素。不恰当的学习环境是使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直接外因。学校是施行考试最频繁的场所,与考试焦虑紧密相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对考试作用的过分夸大,对分数的过分看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等等,这些都是会导致学生对考试的作用和意义的误解,过分的看重考试的作用,对考试产生焦虑和恐惧。连续不断的各种考试,不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还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负向反应,有的班级每次考试后采取排名的方式,极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我不如人”的强烈的自卑感。教师对分数的过分看重,片面追求升学率;同学之间的竞争;考场内的紧张气氛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考试焦虑。
3、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情感依赖的中心,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普遍的存在着以“考试为中心、考分第一”的家长教育观念。父母渴望子女在学校中取得良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等等。然而父母的这些期望由于各种原因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结果使学生产生很大的考试压力,以至于考试焦虑。除此以外,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缺乏民主,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对父母产生恐惧,以至于压力过大,导致心情紧张和考试焦虑。
4、社会因素。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的高低。社会就业形式的严峻和要求亦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产生考试焦虑,时下社会就业对青年的要求极高,相当部分的企事业过份追求学历高的毕业生,大专生都极难分配出去或有较理想的工作岗位,加大了学生对考试的期望值,这也是学生考试焦虑产生的一个社会因素。
(二)考试焦虑的缓解对策。
考试焦虑并不是单纯的恐惧和担忧,它不仅是对危险的情景而且更多地是对预料或想象中的危险情景的反应,是对危险所产生的恐惧或担忧本身的关注,当对恐惧或担忧本身无能为力时,它们便具有了真正的威胁。因此考试焦虑也是一种对考试恐惧的恐惧,对考试担忧的担忧。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内外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只要有考试存在,考试焦虑就会存在,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是可逆的和可改变的。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学生的考试焦虑状态,对他们进行处理疏导和调控,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心理素质。
不良的人格特征和学习动机不端正是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内在根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学习兴趣,开朗的性格,良好的情绪状态等等,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价及学习活动本身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利于克服考试焦虑的重要心理品质。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客观上,学校和家庭应该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引导学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学生恰当的压力,重视学习过程,不要片面地强调考试结果。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人格也具发展性。因此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格来矫正考试焦虑。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克服人格中的某些缺点,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引导学生适当地调整期望水平,使学生的自我期望与实际水平相适应。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可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克服考试焦虑的目的。
2、进行学习心理与学法辅导,形成充分而良好的考试状态是减轻考试焦虑的最有效方法。
(1)考前自信训练。
为了真正控制、调节考试焦虑情绪,考前的准备是关键。学校有必要在考试前进行动员。考前动员主要是要求学生端正动机、明确目的、消除紧张。通过动员,向学生们讲清楚,考前出现紧张是很自然的事,但紧张过度会抑制大脑皮层,使过去已掌握的知识点记不起,知识水平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应不过分强调胜负成败,采取平常心对待考试。另外,最好还应从横向、纵向具体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指出他们已有一定的学习实力,只要正常发挥水平,就能取得较好成绩,这样可以使学生正确调整期待水平,摆正好自己的位置,“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学生只有真正做得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设立恰当的预期目标;劳逸结合,科学用脑;科学合理地进行考前复习。学生只有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准备迎考,将考试后果置之脑后,才能真正克服焦虑情绪。
(2)考试中沉着、灵活。
拿到试卷后,先浏览全卷。答题时,作到“四先四后,一快一慢”,即先做易题后做难题,先做熟悉题后做生疏题,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先做相同类型题后做相异类型题;审题要慢,做题要快。对不会做的题目,不要一味地去钻牛角尖。一方面要积极地去追忆有关的知识,“横着不行竖着来”,对可能的答案进行排队,让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之更多更快地追忆知识并建立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在保证易题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再去啃硬骨头,作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不要对易题粗心大意,急于求成;对拿不准的题不要犹豫不决、贻误时间。
(3)考后总结。
每一场考后,我们应回避一切考试后的议论,考完一门就彻底了却一门,不要拖泥带水,思前想后,以免与同学讨论发现与大家的答案不一致时产生失败感、愧疚感,追悔、失望感;以避免该场考试的不良情绪影响整个考试的精神状态,科目“株连”。同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调整心态准备下场考试上。但当整个考试结束后,应做好冷静、认真的总结,找出失误的原因,归纳总结教训。这既为弥补学习的不足,也为日后的考试提供借鉴。随着久经“沙场”,考试的经验在不断的积累和丰富,考试的心理就会愈来愈沉稳、越来越放松。
3、重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既然家庭教育会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因此学校应重视与家庭的沟通联系。在此方面可以考虑采用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一方面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包括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求家长配合,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其子女减压,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的困难。另方面,亦通过家长们的信息反馈,准确得知学生在家的思想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过细的思想工作。二是善于挖掘典型。组织在这方面有深刻认识与体会的家长和学生,通过班会课、座谈会等形式现身说法。如我校有一老师,进行过“让我们成为家中的小天使一一一孝心献给父母”主题班会,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事后有个别家长很有感触他说:过去我们将过多的时间去考虑工作,考虑其它事情,对孩子也主要是考虑他的学习成绩如何,很少与孩子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心声,自然就极少研究他们的心理。看来我们还需要掌握一点心理知识,多与孩子沟通,坦诚相待,相互信任,才能消除相互间的“心理代沟”。
4、优化课堂教学,创造和谐适度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必须坚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这一教学思想,要求教得主动,学得主动,最终达到轻负担、高质量。因此,要提倡启发式教学,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解疑、创造和谐适度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兴趣、乐趣、志趣,调动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内驱力。
在学习训练方面,要求各科协同配合,合理分配作业时间,提倡精讲精练,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消化知识,减轻学习负担,避免学生过度学习疲劳。试卷讲评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力求避免用刺激性较大的言语针对后进学生,取消学习成绩后十名排名等错误做法。帮助学生提高应试技能,加强对中学生的考前指导,这也是克服考试焦虑的一种办法。通过有系统的讲解、训练,让学生懂得各学科的知识结构特点、各类型试题的具体要求,考试时一般程序的应付方法等,力求使考生在考前觉得自己有所准备,从而树立起对考试成功的信心。
5、调整多方期待水平,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期待水平是从事某项活动之前对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计与愿望。期待水平是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包括家长、教师的期待,也有学生自身的期待。研究表明,过高的期待水平,会给学生造成较强的心理压力。因为目标定得太高,超过学生自身的实际能力,在活动中就没有实现的把握从而失去信心,同时,也会使学生在考试期问过分忧虑而分散注意力。因此,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必须调整期待水平。
一是调整家长的期待水平。许多家长期望孩子都考上重点中学或名牌大学,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完全是合理的,但是超出实际的过高期望反而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因此,减轻学生的考试心理压力,就必须要求家长确立合理的期望。二是调整教师的期待水平。由于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学校领导考核任课老师、班主任等,大都以升学率、学生分数为最主要的标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也较高,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片面地给学生下达各种指标,学生带着班主任、任课老师期盼的目光和沉重的心理参加考试,容易造成考试失误。三是调整学生自己的期待水平。一般来说适当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期望值低一点,对减轻考试焦虑有益,但同时又要保持适当的压力,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对那些成绩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把目标定得比目前成绩高一点,保持一定的压力,激发自己向上努力。对某门功课较好的学生,也可以把该门功课的学习目标定得适当高一点,发挥学生的学科优势,使学生充满自信,积极迎考。
6、更新教育观念,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社会上取缔应试教育的呼声很高,但目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评估体系还没有完善,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社会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中发挥所长,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盲目地增大考试频率。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等环境场所,对于学生来说,家长和教师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家长和教师更应把素质的全面发展摆在比考分更重要的地位,正确对待学生考试的成功与失败,营造民主的家庭、学校教育环境,学会鼓励和称赞孩子,无论男、女都应该一视同仁,尽量减少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增强自尊心,从而有效缓解考试带来的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考试焦虑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但其实并不可怕,学生主要是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意识到考试焦虑的危害,并用正确的方法有意识地控制它,完全可以摆脱考试焦虑的困扰,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