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论文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在职教育网; 时间:2018-07-18 10:57:40 ; 浏览次数: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

【摘要】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体。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奠定其个性发展基础并初步形成个性的时期。中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完善独立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学生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个性  个性发展 个性教育
 强调中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就是注重中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教育, 就是在个性心理特征上的性格、能力、气质三方面进行培养和锻炼。培养出不仅会做事, 而且会做人; 不仅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而且有很高的伦理道德水平; 不仅自己全面发展, 而且能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人。
 长期以来, 我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都基本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层面上, 教学目标是指向知识的传授, 教师很少从学生的兴趣、心理上关注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即是说以往的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获取, 忽视了学生性格内心世界的培养和个性化心理素质的教育, 这是以往国内教育的一个很大的缺憾。
 素质教育是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以人为本, 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这就要求从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培养学生。教师不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还要从心灵上对学生进行塑造,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 良好的性格, 强调个性化教育就是注重个性心理素质的教育, 对学生培养健康良好的性格, 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个性发展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的自觉性。学校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促 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亟待落实的莫过于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开好活动课,教学过程 的科学化和考试的正导向作用。 
 人的个性是个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所以对其涵义的理解多有歧义。笔者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历 史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性质的社会里,其涵义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地变化着,在现 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主体性是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主体性在不同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不同人的个性。只 有充分体现人的个性,才能体现人的独立存在,体现个人不可被取代的独立价值,社会也才会有巨大的创造力 和生机活力。人的个性不仅仅指人的心理特征,而是指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主体行为(即内部的主 体意识和外部的主体参与)特征。人的个性发展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的自觉性 ,形成人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每个人的个人价值。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亟待落实的莫过于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开好活动课,教学过 程的科学化,考试的正导向作用。
(一)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社会民主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 ,因为社会的高度民主氛围可以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纵横广阔的时空,使人个性发展的潜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 ;人的个性发展越充分,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即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可以产生社会民主心理,形 成社会的高度民主化。民主存在于社会生活的统一总体之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层次之中,教育民 主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具有平等的 人格关系和伦理关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平等。教育平等的原则是:(1 )给每个人提供同等的教育;(2)学校教育提供足 以使每个学生达到既定的标准;(3)使每个个体充分发挥其潜能;(4)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由此可见师生 关系的民主化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前提。不难想象,当前存在于师生关系中的诸如体罚、变象体罚学 生;将学生撵出教室,赶出校门;加大学生作业量,多次重复完成一种作业题,以此来惩罚学生;课余时间大 面积补课,日光加灯光的强迫教育;讽刺挖苦学生,污辱学生人格;学生对学习内容无选择权,只能跟着老师 跑等等现象,都是根本违反教育平等原则的,是反教育民主的,是毁灭学生个性发展前途的专制教育行为。我 国长期以来在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重师道轻学生;强调服从,漠视学生个人权利;长幼有序,等级森严,压抑学 生个性;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等等现象,皆属于教育专制性质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民主平等的师生关 系有利于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反之,培养出来的多是唯命是从、墨守成规的奴才。随着社会的发 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民主化的基础,不发展人们摆脱各种形式的专制权力的个 人意识,也就没有民主政治。当然,不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就没有民主教育。对受传统专制思想影响颇深的我 国来说,学校更应该超前于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加速教育的民主化,清除非民主现象,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必须完成以师爱为先导,以爱生尊师的互动为过程,以形成学生各自不同的良好个 性为结果的系统建构。师爱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核心,爱生是尊师的前提,爱生尊师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表征 。师爱不等于母爱,不同于恨铁不成钢地强迫学生挤升学独木桥的严师之爱。师爱是培养学生能力,形成学生 的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目的,形成学生的自主性;苦口婆心言传 身教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师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诚无私之爱,远远高于世间所有令人崇敬和赞美的爱,是教人 做人之爱,是教人自立、成才之爱。这种爱是人类文化接续、发展的纽带,是实现师生关系民主,促进学生个 性发展的动力。 
(二)开好活动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完成了学科课程理论的奠基工程,在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他的 脱离社会生活、忽视儿童学习兴趣及心理发展、严重存在囿于共性的局限,暴露了其阻碍人的个性发展的弊端 。因而导致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主义”对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派开展了系统的批评。 杜威以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积累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创建了绝对不同于传统教育派教学 形式的活动课程理论,从而开辟了一条尊重人的个性、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的道路。然而,尚无一定知识储备 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儿童,在彻底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过程的原则下,完全不接触学科课程,使之 陷入了肤浅的零散的生活经验积累,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因而“儿童中心主义”步入了低谷。以要素主义、结 构主义、新行为主义等为代表的新传统教育派,针对杜威等人全盘否定学科课程,并把活动课推向极端,导致 对儿童放任自流和知识质量下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且吸收和发扬了各派教育思想的优点,纠正活动课程 的失误,使活动课程完善地发展起来。比如,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既重视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利 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又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亲自去发现应得到的结论和规律,而不要把他们当作被动 的接受者。所以活动课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1 )活动课理论中的尊重儿童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 生活的联系,重视儿童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合理积极的部分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2 )强调与学科课程 紧密结合,是当代活动课程与早期活动课程的重要不同点;
(3)活动课的职能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 人发展的经验, 自我实现是活动课的核心,活动课是满足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 
 国家教委1993年开始试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规定,使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 课程由学科类和活动类两部分组成。这一新型的课程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尊重人的 个性和谐发展主张为指导,吸收国外各派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建立起来的;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将活动纳 入教学计划、列为正式课程以强化学生活动,是对活动在学生发展进程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肯定;这对一些学校 不重视、甚至把学生活动仅仅视为课余生活,或者放任自流、或用于补课等等不规范行为,是一种带有教育行 政部门指令性质和教育法规性质的制约。学生的活动再不是什么“第二课堂”、“第二渠道”,而是课程体系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一种正式课程。这一重大举措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 的需要,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活动课最突出的特征是使学生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活动课主要是靠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始 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并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 织和自我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分科课程知识真正变成学生的有机知识结构,从而形成能 力,进行大胆想象、探索和求新;尤其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使他们具备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增强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所以开好活动课是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重要环节、最有 效的途径,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内容新、难度大而又必须完成好的任务。 
(三)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活动,建构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时 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 
 所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 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1 )能动性。学生具 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形成自觉、主动、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趋势,以致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这就需 要教师在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中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2 )自主性(或称独立 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实际上也无法代替。在教学活动中,凡属教师能够科学组织,学生 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诱导 学生独立地探究。(3)创造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索研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 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性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的不同侧面都会有所表现的,他们的主体性尽管不成熟、不完善 ,然而其主体性的嫩芽孕育着创造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激思,提供创造的机 会和条件。(4)自为性。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 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这是使自我的主体性 不断实现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源泉就是自为性,失去了自为性就偏离了发展性,就没有学生个性发展可言。 
 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是自主性(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自主性。施教之功,贵在诱导。“思”是目 的,“诱”是条件,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是外因,思是内因。教师只有把“诱”调到学生主体“思”的频 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强化主体性,促进个性发展,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因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承认学生 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基础,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学生自主性的成熟、自主 思考的深化。同时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为性特征可以看出,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学生自为性形成的自我 需求来构成学生自身内在本质。所以要沿着学生自我需求的方向创设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活动中按着自己 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各具特色地从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点上获得发展。教学活动方案应该是能够解放学生 的脑、手、眼、口及时间、空间,适应学生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创造性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多 种器官协调运用和多向信息顺利转化的过程,使得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诱”与“思”交互作用中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功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调正考试的导向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考试具有教育性,因而也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考试的导向 作用。 
 现在的考试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授业者的专利,是约束学生的工具。考试把人简化为物,把人的发展等同 于机械加工标准件一样,无视被试者的一切人的特征,学生被规格化了;考试强制学生违背己愿,如同从事简 单劳动的熟练工那样,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机械的背诵、演算上;考试使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成为唯命是从 的机器人,标准答案的崇拜者;考试造就的是顺从的社会劳动者,而不利于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 尤其是考试导致越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越是难以发挥潜能、越加重其负担,甚至利用分数夸大学生个性差异上 的弱点,称其为“差生”,由此陷入恶生循环,使他们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动力。现今考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必 须予以革除,以实现考试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选拔人的科学价值,以考试强大的正导向作用,创造个性 教育的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必须改变人们往往对基础教育主要是打基础的、基础即共性的、因而教学要求学生各学科平均发展的惯性 认识。必须纠正考试中注重给学生排出名次,强调测量共性,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无视学生个体已经显露出 来的某些个性优势,甚至将带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个别差异视为“短处”,认为无发展前途、并以冷眼相待的 扼杀学生个性的态度。目前有的学校在开发考试的教育性的实践中,设立“无人监考、无违纪考室”的作法就 很有独到的可取之处。学生在这样的考室里考试,得到了最大的人格信任与尊重,没有心理压力,把考试看作 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变对考试的惧怕为自觉、自愿的选择,是自为(为自)的再发展的需求,是自主参 与的能动性活动。这对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会带来成功的体验。这样的考试设计带来了考试 的良好秩序,无打小抄的,无交头接耳的,学生们都严肃而认真地答卷的神态不仅仅是对这种考试方式的接受 ,而且证明了考试的教育环境的建构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中的考试要为创造个性教育服务 ,要鼓励学生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正视学生的个性是考试设计的 出发点,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是考试根本意义所在。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 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独有的先天与后天的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参 考 文 献]
[1] (美)罗杰斯、(美)福雷伯格 著:《自由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 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第2版
[3] (苏)克鲁切茨基著,赵裕春等译:《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