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论文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由“核四”案看两岸政治制度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在职教育网; 时间:2018-09-03 11:18:56 ; 浏览次数:

 由“核四”案看两岸政治制度

 在这个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年代,由于各国的不均衡发展,政治制度的优劣一直倍受人们关注。作为规范政治生活的规则体系,政治制度适合与否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幸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一种政治制度都在接受着时间的考验,我们总是可以从社会发展的痕迹中,追溯更为丰富的内容。台湾“核四”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台湾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屿,尤其电力供应相对不足。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民党执政的台湾当局,于1992年1月正式提出兴建“核四”电厂方案,并克服各种困难方案才得以施行。但是,后来民进党取得执政权之后,已经完成三分之一的“核四”电厂方案被迫废止。“核四”案的废止引发了台湾岛内的政局动荡,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也被激化。面对台湾“核四”案的巨大影响,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反思,和中国大陆相比,台湾现行的政治制度是否真的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否真的能更好的促进台湾地区各方面的发展,是否真的能更好的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
 台湾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沿袭了国民党在大陆时的政体。孙中山创建的三民主义政府体制,是一种揉和了西方民主政治与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些传统官位设置,而构成的“五权宪法”体制。西方国家一般是“三权分立”,台湾的政治体制是在这三权之外,加上中国历史上曾有的监察权、考试权,在“总统”之下另外设有“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这五个院级单位。评判政治制度的优劣,最重要的就是看民主制度优劣。 台湾现行的民主制度在华人世界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在2008年大选之后,台湾政治人物也经常对外表述,经过两次政党轮替,台湾的民主已经渐入成熟,堪称民主典范。但台湾民主真的如他们所说,是如此优秀的吗?
 评价民主制度的优劣,不应只看实行的民主制度做了些什么,而应该看所实行的民主制度起到了什么效果。做的事情都是表面,起不到好结果一切都是徒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台湾现行的民主制度。
 台湾民主制度下的经济发展。政治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当然政治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好的政治体制会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台湾自实行民主政治以来,社会经济反而减慢甚至出现倒退。陈水扁执政的八年间,台湾的经济一跌再跌,不但成为“亚洲四小龙”之末,也使本岛的经济竞争力无法再吸引世界眼球。其根本原因在于台湾政治的局限性造成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心。台湾当局停建“核四”的决定和政坛激烈的政治冲突,极大地打击了投资人的信心。虽然台湾当局不断进场护盘,台湾股市、汇市却仍连日下跌、动荡。在当局采取了限制跌幅措施的情况下,台湾股市仍连续几天跌幅超过100点,汇市也创出新低。台湾当局太过看中选票,有时为了选票甚至可以采取激进手段阻挠相关经济议题的讨论与实施。从目前的情形看,台湾的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力,没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中国大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利益一致,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没有政党之间的纷争,政策稳定连贯性很强,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二、台湾民主制度下的人民生活水平。政治是服务于人民,人民因为需要服务而选举政治。一个成熟的政治体制应该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台湾因近年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虽算不上水深火热,但与台湾原来高度发达的经济状况相比还是有很远的距离。自2004年以来,台湾的失业率开始逐步高升,08年世界金融危机更是让台湾经济雪上加霜。失业率激增,社会犯罪事件频发。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农民的收入就会大受影响。如台湾年初发放消费券刺激经济来说,这本身就是改善经济状况,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一件好事。但是反对者以“债留子孙”为借口阻挠,而自己又拿不出刺激经济的方案。所以在这一点上,台湾民主制度还是没有达到宣扬的民主。在中国大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所有的决策都把保障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仅成功的应对了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而且,勇敢并及时的面对汶川地震等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切切实实保证了人民的利益,做到了为人民服务。
 三、台湾民主制度下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构成是复杂的,矛盾是存在的。作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政治人物应该以团结和安定民众为基本任务。而在台湾,这个任务基本上被“民主选举”彻底报废。政治人物为了博取选民支持,强行把选民划分为蓝绿、统独、本土/外省、爱台/卖台、支持民主/支持独裁,然后将自己放在其中一个阵营,以博取这部分选民的支持。有时为了政治目的,不惜煽动一部分群众对另外一部分群众进行攻击。这样的民主制度很难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和团结。而在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各民主党派,政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安定和谐,不会出现像台湾地区那样各党派的纷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浪费。
 综合来看,台湾的民主制度并不像台湾当局人士宣称的那样,已经成为“民主典范”,因此,台湾的政治制度并不像其标榜的那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台湾的社会发展和安定。
 从“核四”案不仅可以看出台湾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而且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优势。  
 一、可以制订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台湾“核四”案的执行与废止,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浪费,并且造成了台湾政局的动荡。如果台湾国民党和民进党都能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证政局的稳定,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台湾在两蒋时代,还制订类似于大陆的“六年发展规划”,但民主化之后,就统统不见了。毕竟政党执政只有四年或八年,四年或八年以后的事情很少会受到执政党的过多关注。
 这种现象不仅只是在台湾,在欧洲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也是如此。当英国、法国的左派和右派政党上台之后,国家发展政策立即改变,要么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要么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在美国,偏左的民主党执政,一般就采取对富人增税、对财团开刀、对穷人补助的政策,像克林顿时代和奥巴马政府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就是典型的一例。偏右的共和党执政,则采取对富人减税、扶持财团的立场。每一次的摇摆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能够保证制订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中国在短短的三十年间超苏(俄)、意、英、法、德和日本等称雄近、当代的老牌强国,高居全球第二,成为影响世界的巨大存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四亿贫困人口脱贫,整个社会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中国的政治制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相对于台湾当局,中国大陆是一个更负责任高效率的政府。
 低效率一向认为是民主制度的通病。因为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伴随冗长的程序。其优点理论上曾被认为可以避免巨大的失误。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却是不仅有低效率带来的弊端,其最终决策由于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妥协,其负面作用往往成为主导。
 正如宣布不参加2010年11月选举而震撼美国政坛的民主党参议员埃文-贝赫在《纽约时报》发表的题为《为何离开参议院》的长篇文章中所说的:“解决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挽救经济、能源政策、医疗保险改革等关乎国家未来的紧急课题堆积如山,但国会却处于(什么工作都不能做的)瘫痪状态。”而国会不能工作的最大原因则是“顽固的党派主义和不知妥协的僵硬思想”。在面对“核四”案是否废止问题上,相对于台湾全体人民的利益,民进党更看重的却是党派的形象问题。而在中国大陆,由于各党派都本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如此严重的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根本不会出现。
 三、有利于广纳人才,人尽其能。
 任何选举的目的都是选出优秀的人才管理国家,也就是说,能力被认为是第一位的。 政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基层历炼,可以说能力是最主要的标准。但在民主社会中,影响选举的因素众多,但最重要的能力却被边缘化。
 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统统大换血。这一方面造成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则又造成人才的浪费。
 这就是为什么民主国家往往选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这种选举方式产生的领导人,要么无法选出最优秀的人才,要么无人才可选。至少从现实政治实践看,中国的层层选拔制,有意识的人才培养体系,要胜于西方通过选举方式产生领导人的模式。如果放眼两岸,其对比更是鲜明。
 总之,台湾的政治体制并不像其宣扬的那样完美。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政治制度本身很难评判出优劣,关键是找到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政治制度。台湾的现状有力地证实了,其现行的政治体制并没有给人民带来更多福利,也并没有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更符合大陆的实际。社会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国际和国内局势也是日新月异,一个国家或是地区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适时的调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