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论文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论教学论的实践性与实践教学论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在职教育网; 时间:2018-05-15 16:15:46 ; 浏览次数:

 论教学论的实践性与实践教学论

 【摘要】近年来,一批以时代背景为依托,以时代要求为指针的教学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纷至沓来。教学论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实践性。教学论的科学性决定了教学论的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与先导作用,实践性呼唤教学论抛开固守书斋式的研究。教学论的“实践性”不仅在于其“回到历史中”的理论挂,还在于其“到实践中去”的应用性。客观描述历史发展规律和积极关照当下教学生活是建设教学论学科和推动教学实验的双重动力。
 【关键词】教学论,科学性,实践性,实践教学论

1 实践与变革性教学实践
“主体教育”、“新基础教育”等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成功的变革性教学实践。这类教学理论与实验研究其根本特征在于“变革性”。何谓“变革”?我们认为,一为“变”,即变化,其表现为与以往的教学实践有不同的特点;二为“革”,说明其“变”的程度,并非在同一水平线上的量“变”,而是达到了“革”的质变。这些教学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变革性的根本在于体现了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并实现了教学实践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即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体现了教学理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同时也以大量的实践丰富、发展了教学论的科学性,实现了教学实践的“主体客体化”和理论研究的“客体主体化”。
1.1 教学实践是教学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教育的力量直接来源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他们有激情,这种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有广博的胸怀。这归因于教师职业为人师表的责任感;他们博爱,这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正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所说:“是教师,也是诗人。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正是这种情感才积聚了教育、教学的巨大力量。独木不成林,这种激情、这种胸怀、这种博爱的情怀并非单独个体所具有,而是整个教学队伍全体共有的一种精神。进一步说,这种激情与胸怀,这种情感与责任体现了教学实践已成为教学工作者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已成为“生活方式”的情感力量也许就是变革性教学实践所以成功的首要因素。
1.2 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的研究方法 
在这些有影响力的变革性教育实践的背后,教学实验与理论研究的方法问题是关键。以新基础教育为例,研究的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反哺,创造性地提出了变革性研究方法的概念,即“在不确定性中生成确定性,在推广性研究中生成发展性,在多元主体的合作中提升个体的自主创造性”。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或脱节是理论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人们质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质疑理论不能指导实践,而实践也不能很好地得以总结上升至理论高度。在变革性实践中,理论与实践不是简单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关系,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生长,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丰富教育研究的成果。研究主体的角色不再单一,理论研究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亦是理论研究的主体。
2 重视教学论的实践性
教学论是在实践基础上人们思辨的产物,没有教学实践,就没有人类关于教学的认识,这应是确定无疑的。教学论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到实践中去”的应用性。教学理论归根到底要通过教学实践加以检验,才能验证其是否科学、合理与正确,验证其到底是真理还是谬误,究竟会获得发展还是会遭到抛弃,进而,对教学理论做出好坏、对错、优劣之分,以便更好地发展理论,推动实践。换句话说,理论始终是理论,再有价值的好理论,都只能为实践,为实现“主体客体化”这一改造世界的目的服务。我们考察中国近些年教学理论的发展,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我国教学论研究产出的成果颇为丰硕,然而少有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l丰硕的成果只能“风靡一时”,便销声匿迹。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对教学理论应用性的重视。完美的理论阐释、严密的逻辑构建如果不能够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其命运必是昙花一现。而变革性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进一步“到实践中去”,完整地实现了“实践”这一双向对象化活动,即“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教学论的实践性要求其研究方法的实践性。这主要是指教学论研究应该深入实践,深入教学生活世界,深入课堂这个师生的生活场所进行研究,才能够形成对教学的有效认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而走出“书斋”,进入教学实践,基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把握研究对象,分析教学问题,探寻教学规律,解释教学现象才能够全面建构教学论,完成“客体主体化”的实践过程。
3 教学论回归“实践”的意义
教学论的“实践性”不仅在于其“回到历史中”的理论性,还在于其“到实践中去”的应用性,历史空间和实践现场都应该成为教学论的研究场域,客观描述历史发展规律和积极关照当下教学生活是建设教学论学科和推动教学实验的双重动力。完整理解教学论的“实践性”,就是要阐明教学论研究既省察“过去”。也关照“现在”,更憧憬“未来”,教学论的发展总是在历史演变和现实需要问寻觅着一种“平衡”,也恰恰是这种“平衡”让教学论“古往今来”、“一脉相传”。这也是教学论研究的理想状态和应然之意。

参考文献
[1]王鉴.论中国特色的教学论学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1):140-147.DOI:10.3969/j.issn.1000-2456.2011.01.022. 
[2]皮连生.运用科学取向教学论,引领教改新方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3,(8):5-11. 
[3]沈小碚,王天平,张东等.对中国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构建的审思[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135-139.DOI:10.3969/j.issn.1673-9841.2010.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