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论文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从经济学角度谈高职院校特色建设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在职教育网; 时间:2018-06-13 10:15:15 ; 浏览次数:

 从经济学角度谈高职院校特色建设

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个性,突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是当前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又是具体运作过程中的战术问题。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谈谈高职院校特色建设。
一、“理性投资”的文化课特色
文化课,是高职院校的共性课程,主要是文化基础课、思想政治课、体育课和“通识课”教学。高职院校之所以开设文化课,是为了提高高职生的中华文化修养。
“职”的个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的灵魂 、提高人的能力,有意义的就要努力去做,没有意义的就要舍弃。这是因为:学习,是一种投资,必须讲究回报,没回报的投资是没有意义的。没回报的投资,不是理性人的行为。根据这一经济学原理和高职学生另类智力特点,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适应学生的兴趣点,力求学有所获,习有所益。
1、“各取所需,点菜消费”。
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课教师,编写不同类型、不同教学目标的教材,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兴趣特点,点菜消费。这种由学生“点菜消费”式基础课教学,关键是“各取所需”,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与学习兴趣,选取自认为值得学习、热爱学习、将来一定有用的课程学习,必然用心、用力。既解决了教与学双方需求的柔性对接,又能体现各院校之间的教学水平与差距,优化基础课教师结构。
2、选修外国语课程。作为普通劳动者,能通晓一门外语当然好。但在部分高职生中,外语教学效果不佳,对这部分学生来说,与其花费大量课时和精力学习外国语言,不如加修几门文化类课程替代,取消人人必考外语等级证的潜规则。把一部分没有外国语言天赋的学生从大量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多学几门效果更好的课程。
3、基础课由学生“点菜”式学习,前提是专业自由选择。基础课程,学生自选等于选择了专业区间,第一学年末,要允许在基础课与专业对口范围内调整专业学习方向。
4、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主体,与认识中国国情,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相结合,融人哲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其目的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堂教学,不是“思政课”的主要形式。除马克思主义哲学外,更多的应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教学。
5、体育课教学,以健康身心为目标。大众人群最重要的是科学锻炼身体、正确的生活习惯、科学膳食等身心健康习惯的养成。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大纲,有必要根据教学目标重新修订。
6、教学方法必须现代化。思想政治课和某些文化基础课,只要可能用幻灯形式教学,都必须采用电化教学方式,以增加信息量。利用网络和数字化优势,方便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7、学习成绩检测,不只是试卷考试一种形式。论文、演讲、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主办某种活动等,都应成为高职学生成绩的考核依据。
高职人才,大多不是会说会写的思辨人才,而是会做事、有创意的应用人才,个人技能和就业趋向的私人产品性质,决定它的教学必须多样性、学习主体有自由选择权。
二、“合理成本”的教学模式特色
投资要有收益,收益是成本的收益;成本越高收益越大;合理的成本投入,才有理想的收益。教育的低成本,只能培养不合格人才。
高职院校的不同教学模式,其成本各不相同。最低教学成本有两种极端模式:一种是传统课堂教学,即固守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我们最习惯、最擅长的,也是教学成本最低的一种形式,但总体上与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观相违背。一种是“学徒”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紧密联合,企业主是学校的董事长,学校是企业培养工人的附属品,把课堂搬到车间,“师傅”就是“老师”,以“做”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我们最不习惯、最不擅长的人才培养方式,却是最低教学成本的另一种极端形式。
高职院校科学的职教模式是,继承两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部分,否定不适合于现代劳动人才培养的部分。必要的成本投入必不可少,既不搞不讲效益的“高投入,低产出”,又不搞“只讲投入最少,不讲产出品质”的“假、冒、伪、劣”。因此,高职院校合理成本投入的高职教学特色模式有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文化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不可或缺,并以学科教学为主线、课堂教学为主体。
2、文管财经类专业,也心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实验、实习教学,社会实践不得超过半年;理工农医类专业,也要保证2/3的课堂教学。那种全靠“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科技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说,学徒式的职业培训已一去不复返了。
3、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有多种选择,有课堂联系实际、实验联系实际、举例联系实际、模拟联系实际、情景联系实际、实地零距离联系实际等等。情景联系实际、实地零距离联系实际,也有在校内模拟实现,到企业实现两种选择。实习有情景体验性实习、单一技能和生产环节实习、顶岗系统实习等多种。选择那种方法联系实际、选择何地实习、实验,进行那种实习,都必须根据技术与能力培养的需要而论,决不能认为到工厂去才是实习,在工厂的教学才是实践性教学。一所没有校内实习和实践教学的高职院校,不是合格的高职院校。
4、与企业联合办学,有其优越的一面,但学校不能失去独立性。学校与企业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社会实体,其追求的目标和性质是不相融的,社会分工是明确的,混淆这种分工,与社会进步相悖。企业不可能为培养员工投入过大,学校也不为某一企业培养人才,一所学校也不可能满足企业的全部人才需要。因此,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是有限度的,双方只可能在人才适用性上合作、在教育投资上探新路.在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上解难题。
5、高职院校合理成本投入,要从专业技能建设人手。高职的“专业”,是职业与岗位技能组合的专有名词(不是学科方向的称谓)。一方面,学校投入实习、实验设备与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以技能项目的熟练要求为取舍标准。另一方面,学校的实习、实验永远不可能实现与社会100%的对接,所以,需要社会实践来补充。不可想象的是:把学校办成工厂,也不可能要求把工厂办成学校。同时,学校的教学,永远也取代不了顶岗实习,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职业氛围只有在企业劳动中去体悟:实习,也取代不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它是人类创造的最佳系统信息群体传授方式。
高职院校合理成本投入,主要体现在实习实验设备设施的投入和教师培养的投入。
三、积极“博弈”的办学特色
社会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方,处于非合作的博弈状态。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是博弈的主体,他们的合作,就是社会利益最大化。
1、从政府角度看,它是一个多层、宏观与微观管理并存的结构,有“三只看得见的手”在左右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进步。从层面看:有中央、省级、地市级政府等,层级之间也有利益区别,高职院校都是地方院校,国务院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地方能否“大力”、怎么“大力”有政策和财力支持两个方面,政策上,要看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学校主动积级的方式方法;财力上,要看当地财力是否允许,中央政府的财力投入,只可能是“奖优”,大多数院校还是地方政府投入为主。
2、从用人单位看,处于用人市场化高端,只设定规则和门槛,没有赋予其任何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义务,使用人才是用人单位的权利。你要什么样的人才,应由你提出规格,预订数量,我培养出的人才,合不合格应由你评说。在中国不存在这样的机制,用人单位只是单方面设定规则和门槛.处于用人高端,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不负任何义务。高职生社会实践教学,要由学校按市场规则去联姻,学生找不到工作,责任全在学校。这样的机制,对学校来说太不公平,对用人单位太过轻松,社会公权力的干预理应有所作为,学校的人才“产品”,用人单位不需花钱购买,就是同家和家长尽了责任,难道用人单位只有用人权力,没有一点责任和义务吗?这一点值得深思。
3、从学生角度看,学生是知识与技能内化的主体,对社会和未来处于憧憬期,应学什么、不学什么处于懵懂期,学生对学校没有试用期,但学习中的感悟最真切,其学习的自由选择权,不可剥夺。学生本来就不是逻辑与抽象思维见长的智能类型,从小,在应试教育下,产生的自悲与自强心理,周围人群和社会“低分、不聪明”的评价,信心、激情与受打击、不服输心理并存,如高职院校能对他们的智能类型得到尊重,给—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智力潜能得到挖掘,必然信心倍增。解放学生被囚禁的智能是学校的使命所在。
4、从家长角度看,学生的长辈们,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子女必须当科学家的奢望,争当社会精英,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社会意识灌输;为子女教育花本钱,将来能自食其力,做—个普通的劳动者,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倒是每—位家长的希望。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在读书年龄段给小孩子读书的机会,尽最大努力给予财力支持,能不能成才,在大学阶段,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其决定因素在于其智能开发主体和学习的主体。而且,前者是(理性)主导方,后者是被动方。
5、从学校角度看,它只是一个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在当今中国,其基础性人才进入与成型人才出口,都是社会政策引导的结果。学校只有教育类型定位选择的权力,没选择进入与出口的权力,进人权,在于政府的政策,出口权,在于用人单位。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学校只能在教育类型定位与教育模式、特色选择上存在发挥的空间。    学校、教师,是人类灵魂与技能的塑造者,社会文化与精神的缔造者。其表面上,大量的是灌输、凝固、衡定人的文化素质、技能内涵功能,其实质是,发现、开发人的智力。专业,也只是事先设定的技能发展方向的社会名称,与其未来从事的职业与成功与否不是决定性要素。
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三件事,即“定位、模式与特色”。定位与模式,根据以上分析,受到各方利益驱使与博弈,是非合作的状态,合作,就是积极博弈。为摆脱困境,要在政府组织下,政府行政管理机关与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长间合作,尽可能以社会利益为重,发挥各地与各自的优势资源,只要所有高职院校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现在的特色建设,不可能离开当地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可能离开学校培养人才定位和供选择的教育、教学模式。例如: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紧靠工业区、外贸区,就有校企联姻优势;当地财政宽裕,就有硬件发展优势;吸引高质量师资人才优势等。内地后发达地区,也有本地人文资源优势;人才需求水平相对较低、待遇要求不高、学生就业创业空间大的优势;学校的艰苦奋斗、吃苦精神强的优势等等。要发展就有竞争,高职示范-v_程就是高职院校竞争的典范性事例,竞争的核心是优势,谁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点,特色最明显,就能实现多方博弈共赢的局面,实现多方利益最大化。
 总之,高职院校看不到社会多方博弈的现实,找不出自己的相对优势所在,竞争就没有方向,特色得不到凸显,培养的人才就不可能适销对路,学校发展与进步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