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作业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政策评估的不确定性
来源:在职教育网 作者:在职教育网; 时间:2018-04-26 08:38:13 ; 浏览次数:

一、试分析“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意则丘窃取之矣”
 “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恒晋文,其意则丘窃取之矣”该句出自《孟子·离娄下》。是孟子关于孔子及其所著《春秋》一书的评述。该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春秋》所叙述的都是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的事,这些事情本身就是历史。孔子在书中表达的观点和见解只是从历史中窃取的而已”。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每一年必有春、夏、秋、冬四季,标举春秋两字,便代表了每一年。又每年四季共十二月,每月三十日,逐年逐月逐日,有事即载,无事即阙,亦有一事而连续分载在几天几月几年几十年的。如是般的历史记载,实在该当得我们把伟大二字来批评它。
 古代中国,“士”阶层出现的比较早,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辅助统治者审时度势、选择时机、进行政策咨询的谋士,可追溯到夏商之家臣,西周之命士。而 西周时期诸侯国渐渐比天子国强大,史官纷纷离开周王室,分散到各诸侯国,史官们的策略对其统治决策起重要作用。
二、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内涵
 政策评估是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政策评估主体主要有: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政策的目标群体等。
 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政策评估分为不同的种类: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3、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政策评估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
 政策评估的意义: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础途径;2、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3、是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的手段;4、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政策评估分三个阶段:1、评估准备阶段。即,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准备评估条件。2、实施阶段: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综合运用适合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得出结论3、结束阶段。即,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
影响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有:1、政策评估的不确定性;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4、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5、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缺乏;6、有关机构和人员的抵制。
三、试述政策法律化和政策合法化的区别
 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签署和颁布政策行为过程。
 政策法律化,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爱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又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政策法律化作为政策合法化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范围: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依法有权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的国家机关,使得其主体具有宏观上的广泛性和微观上的特定性。而政策法律化的主体只是依法有权把政策转化为法律的国家机关,也就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2、所属阶段:政策合法化属于政策制定的范畴,政策方案未经合法化过程就不具有执行效力。而政策法律化则是将已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成熟、稳定的政策转化为法律,即该政策已经处于执行阶段,而不是执行阶段。
四、试用史密斯模型分析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
 史密斯是最早构建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在1973年的《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即“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
第一,理想化的政策,指合理、正确的政策。
第二,执行机构,指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
第三,目标群体,亦即政策对象,政策的直接影响者。
第四,环境因素,指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中那些影响政策执行的受政策执行影响的因素。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史密斯模型”中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分析认为,政府制定的调控政策属于理想化的政策,《通知》里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即所谓的执行机构。《通知》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八条通知,涉及方方面面,即所谓的目标群体。任何政策在执行中都无一例外的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使得原本理想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无法真正被落实,无法真正发挥其调控作用。
五、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评析
 新制度主义=旧制度主义+行为主义,其特点是既关注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又吸收行为主义动态过程中定量的研究法方法。它主要包括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等流派,各派之间差异很大:
(一)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就是以制度为核心来考察历史,以国家政治制度为中心来分析历史。它的核心要点是:
1、广义的路径依赖:前一阶段上的事件可能会对后一阶段的事件产生某种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2、狭义的路径依赖:归因于“回报递增”认为某种制度模式一旦上了轨道之后沿着同一道路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增大,这是因为该制度模式提供了比其他制度更大的收益.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个人行为是基于个人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制度被看作是个人行为的结果,“囚徒的困境”是其典型案例,从中得出如下结论: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把政治视为集体行动的困境。当每个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个人偏好的最大化时却可能产生对集体而言为次优的结果。造成这种两难的原因是缺乏推动人民合作以实现集体目标最优的制度安排。
②制度的存在就是因为它具有保障个人的需要和减少这种保障费用的功能。在政治交往活动中行为者相互达成契约,形成规范。目的是从合作中获得收益实现双赢,制度的创造及其变迁就是相关的政治行为者之间战略互动形式。
③制度影响政治行为者之间战略互动形式。
(三)社会学制度主义
 社会学制度主义,是从社会学组织理论中发展出来的,大约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它反对传统组织理论,把制度和文化截然分开的做法。认为现代组织所使用的规范,规则,程序就是特定文化的一种实践形态。并试图解释为什么组织要采用特定的制度形式,特征或象征符号。
 它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社会人的假设基础之上——区别于单纯的经济人或理性人,强调义务和责任,但也没有忽视人的自利特征。个人的政治行动受到制度、习俗、惯例的规定和制约,不完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个人的偏好不是既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能够影响和塑造个人的性格、偏好以及行为方式等。
 它的核心是组织采用特定的制度安排是因为他们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正面评价与认可,人也同时是社会人,个人的政治行动,不完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受到制度的规定和制约。